首页 > 生资榜样 > 正文

硕士2年完成5篇SCI论文工作量——记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于宝义课题组硕士周兆迪

时间:2022-05-11 作者: 来源: 浏览:

周兆迪是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生物与医药专业2020级的专业硕士生,师从化学系的于宝义博士,主要科研内容为荧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荧光检测农残及环境污染物应用的研究。自入学以来,周兆迪一心跟着于老师专心科研,先后于2021年底、2022年初已经发表了第一作者SCI论文2篇,1篇返修论文,1篇在审论文及已完成实验正在撰写文章1篇,共计完成5篇SCI论文的工作量。

于宝义博士,硕士、博士(2015年12月)毕业于比利时根特大学,于2016年加入北京农学院。周兆迪是于宝义博士带的第一位硕士,于老师的专业方向是以金属有机化学为基础的应用方向。为适应北京农学院发展的新要求,在2020年以后,于老师以周兆迪同学为核心,由原来纯化学科研方向逐步搭建起现代农业和化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科学研究。目前,于老师成立了以专业硕士、本科生为主体的团队,全力攻坚农业结合化学的跨学科研究。目前团队主要从事环境金属污染检测、抗生素与农药残留检测、杀菌抑菌等方面的工作。课题组在融合金属有机配合物与环境保护、生物与农药、植物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良好的科研学术成果,打下良好的科研平台基础,同时也为MOF荧光材料用于农药等污染物检测方法创新提供了参考依据。

ABB00

作为一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校就读的时间仅仅只有两年,时间十分有限。周兆迪的本科是生物工程专业,硕士阶段为科研需要跟着于老师转到了以化学方法为基础的生物与医药研究领域。面对这一个崭新的实验方向,她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着自己的决心,为了弥补跨专业带来的不足,周兆迪除了上课以外,其余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科研当中,每日学习相关软件的使用,跟着于老师的团队学习化学实验方法,她做的这些努力也为后续的科研成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于老师的督促指导下,周兆迪成长十分迅速,2020年9月于老师团队围绕水溶液中的金属及环境生物污染物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面对新的方向,在实验遇到困难之际,周兆迪主动承担了解决问题的重担,查阅许多的资料并坚持不懈地进行尝试。2022年,成长了一年多的周兆迪在于老师团队中成为了科研的骨干,并对农药检测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先后在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IF=3.2)、RSC Advances(IF=3.4)等期刊上发表了2篇论文,正在审稿的论文有2篇,正在撰写论文有1篇。

周兆迪同学的自述

从我第一次踏入这个实验室到现在已经接近两年,这段读研经历让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记得还没有入学的时候,一个陌生老师告诉我,我是实验室的第一个研究生,并且是首次开创的一个研究方向。那时我倍感压力,为了尽快地熟悉这个新的专业方向,我跟着老师在未开学时就阅读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论文,这段阅读文献的经历让我快速对该研究领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了SCI论文的文章结构,为以后自己能够发出SCI论文做了铺垫。

进入实验室后,实验的进程困难重重,除了要继续阅读大量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外还要做许多预实验,仪器的使用也令人头疼。在于老师和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总算是研究出了一类关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荧光检测的实验方法。后续我们就边实验边改进,按部就班,一路向前,没有停下脚步。由于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相关实验,我只能笨鸟先飞,除了上课的时间几乎都用来做科研、学习相关软件的使用,也算是给之后的实验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为之后的实验不断积累经验。于老师会时常督促我的实验进度,也会定期对我进行指导,让我能够做出现有的成果。

现在即将接近毕业的尾声,我已经完成了超过5篇SCI文章内容的实验工作,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已发表文章2篇,在线小修论文1篇,在线审稿1篇,因为时间有限,最后一篇论文只能以完成实验部分的形式总结于毕业论文中。此外,除了个人主导实验外,目前本人以共同一作形式共同完成实验并正在撰写论文一篇,目前该论文写作已接近尾声,并以第二作者参与本科生发表SCI文章1篇(Polyhedron, 2022,217, 115759),除了个人实验成绩突出外,工作之余也帮助师弟师妹们完成他们的科研梦想。

于老师常用“教学相长”来表扬我的工作,而我是更感激老师的谆谆教导,言传身教。虽然我是一名学生,但是科研给了我一个为师的机会,也感谢本科师弟师妹们给我体验“教学相长”的机会。在北京农学院期间,我不但学会了实验技能,同时也学会了沟通、管理与实践。非常感谢北京农学院及生资学院领导、老师及同学们给我一个舞台让我尽情展现自我,另外我也相信,北农的师弟师妹们会更加努力,会比我做的更好,会创造更多的成绩来报答祖国和学校的培育。

1CB4E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俭成

友情链接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