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在乡村振兴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征程中,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以躬身实践为笔,以青春热血为墨,奋力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壮丽华章,生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今年暑期,学院精心组织了80余支实践队伍,500余名师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生态调研,为乡村环境治理精准“把脉”、出谋划策;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为农产品提质增效注入科技动力。烈日下,他们脚步匆匆却坚定有力;艰难前,他们目光坚毅且毫无退缩。他们用脚步丈量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生资青年们以实际行动将个人成长与乡村发展紧密相连,在暑期社会实践的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在担当里彰显青春风采。
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军都山红苹果基地开展专题培训,深入了解了苹果种植与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这场围绕苹果产业的分享,涵盖种植技术、成本控制、市场销售等多个维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产业发展的立体图景。
中外种植模式对比:差距中见潜力
培训中提到,当前我国苹果价格与部分国家存在差异,以美国为例,其苹果单价约为7.5元,这一差距背后折射出种植模式的不同。美国苹果产业普遍采用高密度种植技术,通过科学规划提升单位面积产量,有效降低了单位成本。
苹果套袋环节成为成本差异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多数地区已不再采用套袋种植,仅我国与日本部分地区仍在坚持,套袋带来的人工成本无形中推高了种植成本。此外,美国果园采用的“大行间距”设计,为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升降机等设备可自由进出,大幅减少了人工投入,同时配合成熟的苹果绵蚜防治技术,实现了高效化管理。

本土产业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苹果种植基础扎实,军都山红苹果基地的种植情况整体良好,但在销售环节仍面临难题:优质果品缺乏畅通的销售渠道,导致“种得好却卖不好”,收益难以保障。同时,今年受天气影响,部分苹果、桃出现减产,进一步加剧了销售压力。日本苹果虽售价较高,但其在品质管控与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方向。而在成本控制细节上,培训中提到果园杂草无需完全清除,合理留草可维持土壤肥力;国内外苹果包装纸箱价格相近,这些发现为优化成本结构提供了新思路。
破局路径:从借鉴到创新
面对挑战,培训中也探讨了多种解决方案。针对减产问题,可通过发展果汁、果干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对比本地苹果与超市同类产品的价格,突出本土果品的性价比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尤为重要的是,平谷大桃的销售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启示——通过打造区域品牌、深耕电商运营,打通从产地到消费者的直接链路。这一模式或将为军都山红苹果的销售破局提供可行路径,助力优质果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此次培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扎实的种植技术,更需要与时俱进的产业思维。从种植到销售,从成本控制到品牌打造,每一个环节的优化都将推动产业升级。期待军都山红苹果基地在借鉴与创新中,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让优质果品真正实现价值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