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资源共享,近日,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青年教师科学技术工作小组联合校社会服务处,于科技综合楼多功能路演厅D202成功举办跨学科青年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沙龙邀请到生资学院生物工程系李晶博士作学术报告,系统展示其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发表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作为北京农学院青年骨干教师,李晶博士2015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Science》《Plant Cell》等顶级期刊累计发表多篇论文。本次学术沙龙由青科组组长高坦坦副教授主持,学校50余名师生参与交流。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刘志勇研究员团队领衔,李晶博士作为共同第一作者,首次揭示小麦通过WTN1(非典型NLR蛋白)与WTK3(串联激酶)协同识别病原菌效应蛋白的全新免疫机制。该发现突破了学界对串联激酶作用机理的传统认知,建立了植物免疫系统中激酶与NLR协同抗病的新模式,为培育广谱抗病小麦品种提供了精准设计路径。

李晶博士以"串联激酶和NLR共同调控小麦对多种真菌病害的抗性"为题,系统介绍了从抗白粉病基因挖掘到作用机制解析的研究历程。团队通过构建遗传群体,利用图位克隆技术成功定位关键抗病基因,并通过蛋白互作等实验验证了WTN1-WTK3复合体对多种真菌病害的协同防御功能。这项历时多年的基础研究不仅阐明植物免疫新机制,更在作物抗病育种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前景。

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与会师生围绕分子设计育种、抗病基因叠加技术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入探讨,充分体现了跨学科交流对科研创新的催化作用。学院后续将持续打造青年教师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协同创新的科研生态体系。